藝術家是不是教出來的,或藝術可不可以教?古往今來一直是一個被人們所爭議的話題。美國芝加哥大學藝術史博士詹姆斯?埃爾金約,在他的論述里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藝術真的是教出來的嗎?究竟是藝術學院成全了畢業(yè)的藝術家,還是已經因為藝術天分而不需要再學的畢業(yè)生成全了藝術學院的名聲?有人甚至認為:正是因為那些天分甚高的藝術生對學院藩籬一以貫之的抗拒和背叛才有了藝術的真正創(chuàng)造,與其說是學院教出了藝術家,還不如說是藝術家的名聲支撐了徒有虛名的藝術學院”。他以其自身對藝術教育的經歷作了正反兩方面的案例說明,提出藝術學院什么可教,什么不可教。但核心觀點仍是“真正的藝術是教不出來的”。
藝術存在于每一個人的心里。每個人的經歷、主觀認知、理解、修養(yǎng)之別如何琢磨,又如何教?我認為,藝術教育分兩種層次,即基礎與藝術。基礎主要是技術層面,技術多于藝術,在學院畫上了幾年畫,基礎水平基本相近,只要用功,沒有畫不好石膏模型的,只要沒有色盲,也沒有畫不準顏色的,即便水平有高低,也只是技術的高低,很難以藝術劃分。不可思議的是,很多人一生都把這種訓練藝術的基礎繪畫作為一生從事的“藝術事業(yè)”,藝術觀念停留在原地。
有不少的畫家,一輩子畫畫,把他習慣畫的景物畫得滾瓜爛熟,一輩子做重復性的工作,還沾沾自喜,自稱“藝術家”,居不知藝術為何物?就畫畫而言,我相信,只要下功夫,沒有人畫不好形體,但畫好了或畫準了對象未必就成了藝術作品。有人認為,畫得差不是藝術,畫得好就是藝術,這是十分錯誤的認知觀;還有人認為,名家或大師的作品就是藝術,非名家非大師的作品就非藝術,這也是非常武斷的說法。普通人甚至孩子們也能創(chuàng)作出很震撼的藝術作品,大師們也有出產垃圾作品的,所以我們不難理解吳冠中先生在他藝術成就高峰時焚燒自己百余幅作品,這是何等大智的藝術大家。
我收集過兩位大師的油畫作品,一位是吳冠中,另一位是陳逸飛。他們同是畫的紹興水鄉(xiāng)的油畫作品,但吳冠中是主觀性的創(chuàng)作,以高調的色彩基調、寫意和夸張,達到了具有獨特性的視覺效果,而陳逸飛卻按照西方油畫的寫實,把對象表現(xiàn)得如實如真。如果是美院的師生去此地寫生,相似度與陳大師不會相差幾分。因此,我認為吳大師應該高出一籌,因為個性和不同見解才是做藝術的根本。因此我斷言,做藝術主觀越多,藝術性越高;客觀越多,藝術性越低。
技術是可以提高的,任何人都能做到,而藝術觀念因人而異,只有極其少數(shù)的人才有與眾不同的藝術觀念和天賦乃至創(chuàng)作偉大的作品。
如果從教育角度上講,藝術是變動不居的觀念,藝術教育也是處于變化之中。中國當前的藝術教育,無論學油畫、國畫、還是設計,千篇一律的畫同一種形式的素描,當然有的也在改革,真正改革成功的有幾家,根據(jù)現(xiàn)有的體制和浮躁的社會,最終會有多少人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我記得我們在學校作畫時,前面四棵樹,根本沒有人想過可以少畫一顆或移動之間的節(jié)奏關系,生怕比例不正確,也沒有人提示可以取省和改變,完全是自然的奴隸。至今,我去一些學院參觀畫室,千篇一律的表現(xiàn)形式,學生的觀念與我們那時沒有什么不同,這是值得深思的。
我一位老鄉(xiāng),出生在一個非常偏僻的農村,是一個沒有進過藝術學堂門的地道農民,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時,讓我很振奮,且感慨萬分,他沒有正式工作,以畫為業(yè),十分艱難,我問及他為何沒有上美院,他說他連考了三年,主要就是文化不過關,到第三年才被一所學校錄取,他因看不起老師的作品,沒上幾天就逃跑了。如今他在畫界也是小有名氣,如果采用美院那種方式下來,他不見得有今天的藝術成果。
大學不是成材的獨木橋,尤其藝術院校不但不是獨木橋,說不定還是阻礙藝術發(fā)展的屏障。當然,這位朋友日后的路還長,是否能走得更遠,不僅只有畫畫,還有閱歷、文化、修養(yǎng)、觀念等居多因素。我以為:人的眼界有多高,藝術就有多高。我說的眼界不是視力,而是內心的境界形成的視覺氣場。
我常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一些想象豐富的奇妙作品常出自3--10歲的孩童中,而這些具有藝術想象的兒童成長大了,大多數(shù)孩子那些靈氣就消退了。尤其不可理喻的是,我見過一些幼小的美術天賦的人,父母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專業(yè)的教育,迫不及待地給兒子找老師,或者送到一些培訓學堂接受所謂的專業(yè)訓練。而那些只懂賺錢不懂教育的所謂專業(yè)老師,沿用學院派的那套教學方式,教他們如何素描,如何畫色彩。結果幾年下來,這些孩子就被毀了,再見不到一點兒時的靈光。因此,很多人懷疑美院體系的那套教育方式是否能真正培養(yǎng)出藝術家。事實上,兒童的天賦出自本能的感悟,是與生俱來的,只要給予引導和啟發(fā),讓他們去獨立思考,這才是做老師的智慧。畢加索曾說:我花了多年時間向孩子學習,才使我找到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方向。而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應該是能走進到造型技術的訓練中,又能從技術中跳出來,回歸到童年的想象中,把天真和靈性釋放出來,這或許是做藝術的輪回吧。有了技術就該摒棄技術,悟到這一點也不易,做到這一點更難。
藝術真是教出來的嗎?梵高、畢加索是哪個學院教出來的?齊白石、黃胄是哪所學院的?他們都是非常杰出的藝術大師。設計圈內的靳埭強,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可他在二十六歲前還是一位裁縫師。因此,我也很疑惑,藝術家真是教出來的嗎?這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我自認為教,可以教初學階段的造型方法(這種方法也要因專業(yè)而異),也可以教技術技法,而不要以為誰能教好藝術這門課。好的老師面對自己的學生只有二個字,那就是“啟迪”,好的學生只有一個字“悟”。
我寫這篇文章是對藝術的感言,也許會引起部分人士的反感,甚至有人會認為是背棄老師,這個我不認同。相反我更會珍惜啟示過自己的老師。但人生路上的老師,有相濡以沫的,也有觀念不同而遠去的。真正的好老師不是教你如何去畫,而是對美學觀念的啟示。有時對我受益終生的啟示往往不在畫內,而在畫外。這是我所悟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