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與英文是世界上兩大語言體系,應用中文的人數世界最多,應用英文的國家世界最多。由于西方長期的開放意識和經濟高度發達,英語的普及似乎成為了世界語。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文語言卻幾乎無人問津,這是中國長期以來的封閉政策所導致的結果。英文的熱潮應歸結于西方人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以及與西方統治過多的殖民地國家及地區有關。如今中國日益開放,所以中文一躍而成為了本世紀的熱點,在中國做生意大有甜頭。精明的西方人深知語言項目的投資將要獲得經濟利益的回報,這一現象,把中國推上了世界舞臺,這應該也算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
中文和英文在字形結構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但有趣的是從兩種文字中可悟出中國人與西方人的不同之性格:英文簡潔,僅26個字母拼出所有語言文章。西方人的性格就象其文字一樣,語言表達直白而不太遮掩;而中國人說話比較含蓄,遇事總喜歡拐彎抹角。就拿標志圖形來說事,西方人往往只注重圖形的創新與美學特征,而中國人非常注重內涵和意念,一個標志的設計要花很多精力去解說其意念和象征內涵,我看這個現象十分像中西兩方的文字形態,這種文字形態對中西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首先我們還是要肯定中英兩種文字的不同美感趨向,我更要肯定雙方祖先對文字藝術造型的偉大創舉。中文是象形字,是從圖形演變過來的,每一個字都有其象形、指意、內涵,如果沒有這些象形意念存在,恐怕學中文的難度會更大,比如“企”字,人字下方一個止,企業由人而造,去掉人就停止了;又如“贏”字,要贏不是一件易事,起筆部是“亡”字,要贏首先要想到死亡,“口”,費盡口舌,“月”,需要時間,“貝”,需要付出經濟代價,“凡”,最后才能創造非凡之業績。中文的復雜和繁瑣讓外國人望而生畏,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在美國出生,父母為他不習中文而十分苦惱,父母教不了還專門送去中文學堂,結果仍沒學上幾個詞語,你要他習中文,他寧愿畫圖,大呼太難學了,可想中國血統的人學中文都那么難,而那些非中國血統的外國人去學中文的難處就可想而知了。英文就容易多了,起碼不要花大量的時間認字,西方造字的古人早就存在棄繁從簡的戰略思想,非常高明。
中文也有中文的高明之處。中文源于圖形、從圖形到象形文字,再演變為現代漢字。因此,說中國是圖形大國一點都不虛夸?,F代設計,西方比中國早生了200年,在諸多的設計領域,如建筑、環境、工業設計等的水平領先于中國,但在圖形,具體來講標識設計,中國絕對不會遜色于西方。幾千年的圖形符號概念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中,西方人擁有的簡約觀念我們可輕而易舉地學到,而由象形符號以及漢字所演繹的圖形概念,中國人絕對占優勢,這是不爭的事實。
從文字的藝術形式來講,中文和英文各有千秋,我們在設計畫冊、海報、書刊及網站時,深深感受到英文的現代美感,均勻與整體,其美感大大超出中文的排版形式,難怪設計師們總是喜歡運用英文串插其中,我想這并非是崇洋,而是崇美。而中文的繁簡不一,使版面缺乏整體,均衡性及靈活性,從編排的美學角度來講,中文的形式美感遠不及英文。但中文字的美學特點主要體現在書法的應用上,以書法形式來表現,無論是楷書、隸書及行草,中文的蒼勁、節奏與變化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這是英文遠不及的,我們也不得不敬仰我們祖先造字的智慧雄略,因此中英文字各具千秋。
無論怎么論證中文的優利弊端,既然我們的老祖宗已安排我們使用這種文字,就要繼承其衣缽,改變不見得會好,改變也難,不是在文革前后就有很大一部分字體改為簡化字,最終結果呢?同樣一本書,繁體版就比簡體版美觀,中文漢字的改革,我看十分失敗,目前已受到國內不少專家的批評譴責,違背祖意,自作聰明,適得其反。因此,還是尊重我們的祖先吧!現在電腦科技發達了,書寫越來越少了,一切由鍵盤敲打,書寫已大大退步,有的年輕人只要離開鍵盤就寫不出字來,尤其書法這一門千年傳統已快要失傳了,我希望朋友們在作文的時候多一點書寫,不要被電腦敲打而使中國書寫倒退和讓書法這門藝術失傳。